车载芯片的更新换代周期没有固定标准,一般在12个月到数年不等。不同类型的车载芯片,其更新周期存在差异,比如座舱芯片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像高通的产品大概需两年;整车域控系统通常每两年迭代一次;电子电器硬件更新约12 - 15个月一次。此外,一款芯片完成车规级认证约需2年,进入车企供应链后供货周期可达5 - 10 年。
具体来看,座舱芯片方面,以高通为例,从第一代到第二代8155再到第三代8255,历经大约两年时间完成了技术的升级与更新。这期间,芯片性能不断提升,能够为车内用户带来更加流畅、丰富的娱乐和交互体验,例如更清晰的显示屏画质、更迅速的语音识别反馈等。
整车域控系统每两年的迭代也是出于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需求。随着汽车功能的日益复杂,对整车的集中控制和协调能力要求更高。新的域控芯片不断优化算法和处理能力,更好地整合各个子系统的信息,让汽车的操控更加精准、高效,也为自动驾驶等前沿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电子电器硬件更新周期在12 - 15个月左右,相对更为频繁。这是因为汽车的电子设备种类繁多,从简单的传感器到复杂的执行机构,都需要硬件芯片的支持。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提升这些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硬件芯片需要不断升级换代。
而车规级认证这一环节也至关重要。一款芯片需要大约2年时间完成车规级认证,这是对芯片安全性、可靠性等多方面的严格考验。只有通过认证的芯片,才有资格进入车企供应链,并且在后续的5 - 10年里,为汽车的生产提供稳定的供应。
综上所述,车载芯片的更新换代周期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从相对频繁的电子电器硬件更新,到以年为单位的座舱芯片、整车域控系统迭代,再到漫长的认证与供货周期,共同构成了车载芯片复杂而有序的发展脉络。这些更新换代的过程,推动着汽车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让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变成智能化的移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