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长城
巍峨壮观的万里长城,如长虹卧坡,如骄龙腾越,横亘在中国的大地之上。而在它绵延的中途,被称作“九边重镇”的榆林,堪称是镶嵌在长城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长城蜿蜒而来,横亘而过,留下了斑驳的历史印记。
©梁亮平
岁月的琴弦,弹奏出亘古通今的旋律;历史的笔触,描绘着时光的沧桑巨变。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长城,横跨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等六个县市区。从古至今,始终雄峙北方大地,抵挡千军万马。
©刘江
PART 01
榆林长城,一部浩繁的史书
榆林,襟山带水,北瞰河套,南蔽三秦,位居要津,又因从战国秦筑长城起一直位于长城线,所以自秦汉即以军事要地闻名于世。历史上,战国、秦、隋、明几个时期的长城都经过榆林,总长1600多公里,被专家、学者称为“长城的博物馆”。
©张喜利
在榆林大地上最古老的长城,大约就是修建于魏惠王九年(前361)的战国魏长城吧,这段魏国统治者为防御秦国侵略而修建的长城至今在鱼河镇等地仍有遗址留存,诉说古老的战火与硝烟。
©王喜宏
为防御匈奴而建的战国秦长城筑于秦昭襄王元年(前306),今红石桥乡左界村、芹河乡谷地峁村和镇北台附近依然有秦长城遗迹,并有文物出土。千年的风雨沧桑,只剩残垣断壁、斑驳墙体,但依然能想像到这里往日的雄风。
秦始皇时期,北方的匈奴时常骚扰北方各郡,于是派遣大将蒙恬击退匈奴,率领民众修筑长城,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就这样蜿蜒而来。榆林境内的秦长城即是其中一部分。
©韩笑
榆林地处万里长城的心脏部位,境内明长城全长800多公里,沿线的长城多处被评为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万里长城最大的烽火台——镇北台,它是榆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榆林的文化地标。
©曹利平
秦时明月还在,飘过千年的烽火云烟。在榆林大地上,无论是最古老的战国秦长城,还是难觅踪迹的隋长城,亦或是瑰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明长城,早已在历史的烟云中难寻曾经的繁华。但从秦直道到明长城,边塞榆林始终以厚重的真实,伫立于回眸历史的路上。
©刘亚清
PART 02
榆林长城,一座恢弘的营堡
作为“九边重镇”,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榆林,直观表现就是长城,其中尤以明朝为甚。在明朝,榆林的地位非同一般,而榆林明长城也是万里长城中真正用墙体作为防御体系最早的城墙,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李斌
说到榆林的明长城,不得不提为榆林作出卓越功勋的“榆林之父”——余子俊。明朝期间,随着蒙古各部落对河套平原的不断入侵,延绥镇成为防御的重点。为保边境百姓安宁,时任延绥巡抚的余子俊经过一番考察后,向朝廷提出了在榆林城北修筑长城,并与已有营堡结合起来,建立长城防御体系的建议。
©董石
据史料记载,成化十年(1474年),余子俊向朝廷禀报了修筑边墙的情况。至此,他已经完成了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连绵1770余里的延绥镇边墙。这道边墙在后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确保延绥地区繁荣兴盛的御敌屏障和护佑百姓安居乐业的铜墙铁壁,也让榆林成为了雄踞西北的塞上重镇。
©吴延晋
如今,绵延的一处处烽火楼台,把人们带回到那段烽烟岁月。每一座营堡都有一篇动人的故事;每一座营堡都是历史的真实印记。从府谷皇甫川堡到镇北之台,从榆林卫城到定边三山堡,每一处长城之下都有一卷奔流的往事,每一个路口关寨都有一番岁月的涛声。
©刘芳
PART 03
榆林长城,一段多姿的文化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榆林,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相融,孕育出厚重的人文历史,延绵的长城铸就了榆林人的筋骨脊梁。穿越时间长河,榆林长城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珍贵印记。
©张文杰
如今,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已让长城、墩台、古堡逐渐由雄峻的防御工事变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与象征,长城的缩影,更是一种历史内涵的文化延伸。榆林长城,与沙漠、戈壁浑然一体,被岁月磨损的残垣颓壁,给人一种悲凉的壮丽之感。
©李明
进入新时代,长城所蕴涵的文化功能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日益成为中华民族青春永驻的文化宝藏,高昂地擎起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探秘榆林长城,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悲壮征程已矣,但长城精神构筑孕育的独特文化形态,已为做厚做实长城文化增添了别样光彩。
©符永昊
跨越千载风云变幻,饱经风霜雨雪洗礼,长城依旧昂然屹立,在崇山峻岭间,在平林漠漠处,更在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俯瞰陕北之北,塞上榆林长城,屹立在这片土地,叙述着千年文明。
©张小东
原标题:《人文榆林丨长城,榆林“特殊”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