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战火重燃: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为先?
2020年,社区团购成为零售业最大风口。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曾断言:“社区团购再干一两年,500平米以上超市基本没戏了。”此言一出,引发超市老板们的广泛担忧。
这一模式源自“兴盛优选”,即通过发展小区周边杂货店店主作为“团长”,在微信群中销售商品并次日自提。拼多多迅速跟进,成立“多多买菜”并大举挖角兴盛优选员工。黄铮在内部讲话中多次强调该业务的重要性。
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场,以0.99元鸡蛋等低价策略吸引用户。然而,人民日报批评平台企业“惦记几捆白菜的流量”,引发了关于创新与就业之间的激烈讨论。
零售创新背后是就业结构重构
回顾历史,每次零售业态革新都带来大规模岗位变动。美国的Kmart和Macy’s接连陷入困境,而沃尔玛、Costco取而代之;中国也经历了从百货商场到连锁卖场,再到电商的演变。
尽管创新提升了效率,但同时也消灭了大量基层就业岗位。在疫情冲击和社会环境变化下,社会开始更关注其带来的“公平”问题。
社区团购如何改写生鲜链条
生鲜行业年消费量高达6.5亿吨,C端消费者占比达3.3亿吨。此前,“呆萝卜”尝试社区团购失败,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加盟商受损。相比之下,兴盛优选依托自家便利店网络改造“团长”,实现低成本扩张。
该模式采用“预售+自提”,降低损耗与物流成本,迅速获得用户。随着互联网公司入局,社区团购开始以低价爆品抢占市场,进一步挤压传统零售商生存空间。
冲击波蔓延至基层从业者
传统的“菜篮子工程”构建了一套完整供应链体系,支撑起无数个体经营者生计。数据显示,在农产品流转过程中,中间环节叠加价格高达6次,而社区团购仅涉及3个环节。
虽然社区团购带来了更低价格和更高效率,但也威胁到了菜市场摊贩、夫妻老婆店主等群体。他们是承载基层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偏大、技能单一,难以适应新经济形态。
反观国外,亚马逊同样凭借低价和高效率崛起,却也引发了对员工待遇与供应商压榨的质疑。在中国,社区团购若持续扩张,或将加剧区域发展失衡。
效率提升 vs 公平保障
帕累托效率理论指出,任何一方获益往往意味着另一方受损。在存量市场竞争中,社区团购创造了部分新岗位,却也可能消灭更多基层就业机会。
当一线城市程序员编写拼团程序时,他们可能未曾想到,家乡的父母正是被技术革命边缘化的群体之一。
在美国,尽管亚马逊面临舆论与法律压力,司法部仍因其对消费者有利未采取严厉措施。如今,中国的平台型企业也在摸索监管边界,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
反垄断困局:从微软到互联网巨头
美国反垄断法的争议与演变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联合20个州起诉微软预装IE浏览器的行为违反反垄断法。两年后,法院裁决微软垄断并要求其拆分,此案被称为“合众国VS微软”。
然而随着政府更迭,案件走向发生戏剧性变化,原主张强硬监管的一方转为宽容,显示出政策受政治风向影响明显。
此案成为美国反垄断法律体系的一大标志性案例,也引发经济学界激烈争论。有观点认为,只有当垄断行为对消费者造成实际伤害时才应被干预。
在这种框架下,微软提供免费浏览器、亚马逊压低图书价格的行为被视为无害于消费者,甚至受到欢迎。
科技巨头的真实影响力
尽管亚马逊在电子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贝索斯却在听证会上强调公司在全球零售市场占比不足1%,“市场份额”甚至成为公司内部禁词。
类似的策略也被用于描绘国内社区团购平台,但随后的事实表明,科技巨头掌握的话语权远超想象。
重新界定“伤害”的边界
判断企业是否构成垄断危害,核心在于明确伤害对象。除了消费者利益受损外,还需考虑整个产业链上弱势群体所承受的影响。
对此,美国学者巴里·林恩曾指出当前反垄断标准存在问题,并呼吁“拥抱自由”,其观点一度引起谷歌强烈反弹。
发展背后的代价
贾樟柯曾说:“社会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前进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这番话放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格外贴切。
过去的二十年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高速成长和深刻变革,成就了许多人,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社会代价。
伟大的公司应赢得尊重,而非制造恐惧。而那些让人害怕的企业,终将体会到相似的情绪。